? ? ?黃河干流在上游甘肅省和寧夏、內蒙古自治區河段均設有堤防。下游在河南省孟津縣以下,右岸大堤有兩段共長604.8km,即河南省鄭州市邙山腳下至山東省梁山縣徐莊長348.2km;濟南市宋莊至墾利縣二十一戶長256.6km。平陰和長清縣為山嶺無堤防。左岸大堤有三段共長718.8km,即河南省孟縣中曹坡至封丘縣鵝彎長171.1km;河南省長垣縣大車集到臺前縣張莊長194.5km;山東陽谷縣陶城埠至利津四段長 353.2km。以上兩岸臨黃河干堤共1323.6km,孟津縣還有7.6km的堤防。為防止倒灌天然文巖渠,還修守貫孟堤9.3km和太行堤33km。河口地區還修有堤防124.4km。以上堤防統稱黃河大堤,共長1497.9km。大堤是黃河防洪工程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。黃河大堤歷史悠久,遠在春秋時期(公元前685年以前)就有堤防,戰國以后即把堤防作為抗御洪水的主要工具。歷史上黃河多次決口改道,每次大改道,都沿著新的河道修筑堤防。黃河下游現行河道,在河南蘭考東壩頭以上兩岸大堤,為明清時代的老堤,約有500年的歷史。東壩頭以下至山東省墾利河口兩岸大堤,是清咸豐五年(1855)銅瓦廂改道后,在民埝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,已有130余年的歷史。一般河灘高于背河地面3~5m左右。?
黃河大堤。以防鄭州花園口站22000m3/s(相當于60年一遇)洪水為設計標準。在山東省東阿縣陶城埠以下大堤,按防11000m3/s洪水設計。大堤超出設計洪水的高度(超高),是根據各河段的河寬及風速計算出風浪高度,再加安全超高1m。河南鄭州至山東省東明縣高村,兩岸堤頂超高為3m;高村以下到艾山為2.5m;艾山以下為2.1m。堤防斷面按穩定分析與經驗相結合擬定。堤頂寬度,除滿足穩定要求外,并考慮防汛備料和交通運輸,在山東省艾山以上,堤頂寬為9~12m,臨背河邊坡均為1:3;艾山以下堤頂寬為7~11m,臨河邊坡為1:2.5,背河為1:3。經理論計算和實踐經驗,浸潤線一般按1:8計。如滿足不了滲透穩定要求,加修后戧,戧頂高出滲流出逸點以上0.5~1.0m,頂寬2~4m,邊坡1:5。?
黃河大堤加固主要措施是:①對堤身隱患,采取錐探、灌漿的辦法。②加固防滲設施按臨河防滲背河導滲的原則處理。臨河一般用抽槽換土、修粘土斜墻;背河用沙石反濾、減壓井等。③鞏固堤身。利用黃河含沙量多的特點,采取自流或提水放淤和用吸泥船放淤。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,在平時不靠水的堤段,淤寬 30~50m,經??克碾U工堤段,淤寬50~100m。到1988年已放淤固堤長約600km,對鞏固堤防起到顯著作用。(見堤壩隱患探測、堤防隱患處理)? ?
黃河下游大堤。在1949年以前,堤身殘破,防御能力很低,時常決口為患。1950年以來,經過了三次大規模的加高加固,筑堤已部分由人力施工發展為機械化施工,并規定堤身土料干容重須達到1.5t/m3。1950~1985年共計完成土方約7.7億m3,整修加固險工堤段的石壩及石護岸(見彩圖)5216道,工程長度 309km,用石逾1400萬m3,并大力消滅堤身隱患,捕捉害堤動物,堤旁種樹,堤身植草,消殺風浪,加強防守?,F已安渡40年伏秋大汛。?